欢迎回来仪征生活网

仪真观—“仪征”的源头



  在仪征各版地方志有记载的古迹中,仪真观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因为,这是“仪征”地名的源头。


  仪征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当推西周徐国的儀,后来先后归属吴、楚,汉代以后有舆县、永贞、扬子、白沙、迎銮、建安军等地名;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有了“仪真”一词;政和七年(1117)正式得名仪真郡,这是“仪真”作为郡城地名的开始。而“仪征”一词是雍正元年(1723)避讳由“仪真”改来的。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六年夏(大中祥符六年,1013)五月乙卯,参知政事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淳化三年进士),奉迎建安军所铸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至。帝展谒,奉于玉清宫。
  《宋史•丁谓传》也记载,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有不少人上疏反对。宋真宗召问,丁谓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如有阻挠,我愿意与他辩论。”宰相王旦劝谏,真宗说,辩赢了丁谓就听你的,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真宗遂任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建安军铸玉皇像时,又任命他为迎奉使。
  玉清昭应宫工程浩大,占地480亩,包括长生崇寿殿等建筑3610间,花费白银近亿两,原计划二十五年建成,丁谓督办相关人员苦干加巧干,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
  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的卷二“权智”中,记载了丁谓“一举三得”的佳话。说的是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丁谓)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问题,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一举而三役济),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丁谓确实是个专家,这个“一举三得”的案例,经常在现代系统管理教材中提及。
  玉清昭应宫中需要供奉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尊像是在建安军(宋初仪征的地名)铸造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铸造呢?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二古迹志三援引《舆地纪胜》的记载:“大中祥符中,司天台言:建安军西山有旺气,即其地铸圣像”。《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四舆地志也援引《隆庆仪真县志》(申志)的有关内容:“宋大中祥符六年,京师建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镕铸圣像”,可见选址在建安军铸造圣像,是因为司天(相当于国家天文台)认定这里风水好,有旺气。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中援引《铸金像本末》一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皇上下旨,要建玉清昭应宫。五年(1012)快要建成时,皇上诏令将玉皇殿命名为“太初”,圣祖殿叫“明庆”,并决定铸“太初”“明庆”圣像,任命丁谓为奉迎圣像使,李宗谔(964-1012,字昌武,饶阳人,端拱二年进士)为副使,李溥(时为江淮发运使)为都监,令李溥遍访能工巧匠,招募到杭州人张文昱、王文庆,在建安军西北方向的小山开始熔铸,六年(1013)三月,铸像完成。四月乙卯,将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尊金(铜)像,请上特制的大船,船上设有大帐篷安置金像,还有供奉案具。沿运河两岸黄麾仪仗队三千人,骑马吹奏的乐手四百人;随行船队有船总数达一千艘,门旗飘扬、弓箭待发、道家作法、幢节显耀。每当经过州县,官吏都要毕恭毕敬,出城十里相迎,还要准备道家、佛家的威仪和音乐迎拜,其间还必须禁止屠宰、禁止用刑。到达东京的时候,京师禁止屠宰七天、禁止用刑两天。甲辰日金像到达,皇上在长春殿斋戒,百官则在朝堂斋戒。乙巳日,皇上着衮服朝拜,百官着朝服跟随,敬献玉币、册文。祭祀完毕,摆开卤簿(仪仗队),正副使等官员作为前导,从皇宫内城出发,向东出景龙门,将金像供奉到玉清昭应宫的相关宫殿。丙午日,奉安完毕后,皇上下旨(圣旨全文见《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一建置志,这里摘最后一句):“建安军升为真州,镕范之地建为仪真观”。
  “仪真”二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一建置志还记载,建安军升为真州后,成了“地级市”,领导扬子、六合两个县,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下旨修《元丰九域图志》时,将此地赐名仪真郡,这是“仪真”作为郡城地名的开始。
  仪真观所在的“小山”在哪里呢?《隆庆仪真县志》(申志)记载,在县北十五里。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九寺观志二记载,在宋真宗下旨建仪真观的同时,还赐了额,上书“天庆仪真观”。后来到了政和年间,将天庆仪真观分为两家,天庆观建到了真州城里,仪真观还在原地。
  《康熙仪真县志》(陆志)记载,皇上在赐额“天庆仪真观”的同时,还赐字“瑞映福地”。因为在铸造金像的时候,有青鸾、白鹤盘绕冶炉之上,所以后来在这里建造了青鸾、白鹤两个亭子。
  有青鸾、白鹤盘绕冶炉之上以及建两个亭子的说法,始见于熊克(1132-1204,字子复,建阳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的《九朝通略》,府志和县志都是援引自此。
  今天的仪征市区北郊十公里,是马集镇,在镇街道北约一公里处,有个高高的土墩子,当地人叫它“二亭山”,据说这里就是当年青鸾、白鹤两个亭子的所在,二亭村也曾作为马集镇一个行政村的村名。
  仪真观建在北宋初年,随着宋金战争的反复拉锯,仪真观早就毁于战火。一百五十六年后,南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撰写《入蜀记》,这是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乾道五年(1169)末,陆游由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历时160天,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达夔州。其中七月一日到四日在真州逗留。他在《入蜀记》中讲述,乾道五年(1169)七月一日到了真州,问真州知州、右朝奉郎王察:仪真观在哪里?王察说,大概在城南里把路噢。陆游很诧异:跟史料讲述的不一样啊!咋在城南呢?后来他走访到一位老道士,七十多岁,自称是庐州人,能说得清仪真本末。老道说,仪真观是在城西北的小山之麓,祥符年间所铸的是金铜像,每座高三丈,以黄麾全仗、道门幢节,赴迎京师。陆游点头:“这才与国史相合啊!当时还流传乐章‘范金肖像,申严奉宫。馆状翚(hui)飞,万灵拱卫。瑞烟披堤,柳映黄麾。’又说皇上还赐号‘瑞映福地’,不过这个国史上没载。今天看来,所谓‘仪真观’,就是当初黄冠入城休憩的道院啊。”
  仪真观又被称作“西宫”,《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七舆地志有“西宫”条目,“即仪真观址,内有藏云轩、得月亭,蔡莱、吴机西宫有诗”。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五舆地志有“炼丹井”:在县西古仪真观坛上,井深百尺。苍梧胡珵有诗。诗序云:过仪真观,坛上井深百尺,俗呼“炼丹井”。东序有石刻大篆,盖帝所赐许旌阳(许逊,239-374,南昌人,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尊奉的祖师,许真君)诏书。古松一株,立殿陛,百年物也。
  仪真观作为真州著名寺观,既有为皇家铸造金像的辉煌,又有青鸾白鹤这么美丽的故事,还有青鸾白鹤亭、藏云轩、得月亭、炼丹井等诸多景点,自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题咏。《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二十祠祀志记载了几首文人的诗,摘录如下:


张舜民《留题仪真观》
闻说仙乡接濑乡,闲游诗侣礼虚皇。
三潮宝派通胥浦,万叶灵杉蔽蜀冈。
天地杳冥供写像,江山回合助灵祥。
五云送入蓬莱岛,留与人间作道场。


韩梴《游仪真观》
堤边绿柳巧藏鸦,麦陇风高燕子斜。
莫道春归无觅处,小桃犹有数枝花。


蔡莱《西宫观》
云兴霞蔚控千山,势压江南广殿寒。
风偃万松斜日晚,卧看风雨落人间。


蔡莱《西宫观藏云轩》
山边畏景欲流金,山下浮埃几度深。
水宿岩栖得真乐,可无馀事到商霖?


吴机《西宫观得月亭》
月照乾坤岂得私?只缘近水倍光辉。
况逢秋杪气尤爽,一笑从容尽醉归。


胡珵《炼丹井》
修廊深殿阗无人,惨淡诸仙卫玉真。
丹井苔生天篆暗,独悲苍鬣后凋臣。(liè)


  注:张舜民是治平二年(1065)进士,做过监察御史;韩梴是绍熙年间真州知州,蕲王韩世忠的孙子;吴机是嘉定年间真州知州。
  斗转星移,仪真观已不复存在,青鸾白鹤亭、藏云轩、得月亭、炼丹井等诸多景点也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仪真”这个地名却流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宋代刘宰的诗句“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洲”,依旧是仪征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但愿“仪真观”这个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古为今用,焕发出新时代的又一次青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