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仪征生活网

左传研究哪家强?中国仪征刘家将(刘文淇)



  道光八年,仪征刘文淇立志研究《春秋左氏传》,从此《左传》研究成了刘氏家学,儿子刘毓崧、孙子刘寿曾、曾孙刘师培,四代人共同努力,《左传旧注疏证》方有可见之稿。

  刘文淇,字孟瞻,仪征人。父亲刘锡瑜幼丧父母,12岁读书,为生计买来医术偷偷自学,居然成才,医术愈精,在扬州城行医,定居东圈门“青溪书屋”。刘文淇聪明爱读书,但家贫不能就读,他从小跟着舅舅凌曙,终于学有所成。
  凌曙也有苦寒的童年,10岁读了一年多,无法维持,去香铺做了伙计,邻居有富人请了教师在家教子读书,凌曙就躲在外面偷听,几个月后被人发现呵斥,发愤买二手书白天干活晚上自学,20岁开始设馆教授童子并研治经学,阮元任两广总督时曾聘他入幕,兼教诸子。
刘文淇跟着舅舅凌曙学习到16岁,嘉庆九年到梅花书院学习一年,18岁开始设馆教徒,嘉庆十二年中秀才,十四年拔优贡生,道光八年,已经41岁的刘文淇与刘宝楠、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同赴金陵参加乡试皆未中式,回程游镇江金焦二山时相约每人各治一经,刘文淇选择研究《春秋左氏传》,从此《左传》研究成了刘氏家学,儿子刘毓崧、孙子刘寿曾、曾孙刘师培,四代人共同努力,《左传旧注疏证》方有可见之稿。
  《至顺镇江志》是仅存的少数元代地方志之一,阮元得到一本手抄本,录存副本两份,一藏家中文选楼,一藏焦山书藏,原抄本则进呈内府。当时镇江的包景维愿意刊刻出书,阮元即请刘文淇来校勘。刘文淇参照文选楼和焦山两处抄本,以及别人对此书所作的校对批语笺记,作了认真的校勘整理,编订为二十一卷,首一卷,并作校勘记二卷,附于志书之后。同时校勘的还有宋《嘉定镇江志》,刘文淇在《宋元镇江志校勘记序》中说:校刻古书难矣,而展转传抄之书,则校刻尤难……今因包君景维刊刻是书,相国阮公命文琪及子毓松重加校正……道光壬寅孟夏,仪征刘文淇识。
  扬州岑建功刊刻武英殿版《旧唐书》和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延请刘文淇校勘,刘文淇选用包括阮元文选楼藏书在内的多种资料校勘,撰六十六卷《旧唐书》校勘记、五十二卷《舆地纪胜》校勘记,使这些古籍得以流存。
  在倾心考证《左传》和为人校勘的同时,刘文淇利用资料优势,撰写了不少著作,如《楚汉诸侯疆域志》《艺记》《读书随笔》《青溪旧屋文集》《诗集》等。
  道光十七年,阮元在北京任体仁阁大学士,刘文淇根据《左传》《吴越春秋》《水经注》等古籍记载,考证出唐宋以前的扬州地势为南高北低,与现在运河流向不同,撰写了《扬州水道记》四卷,寄往北京请阮元斧正并作序,阮元自己对地理颇有研究,曾有专著《禹贡东陵考》论述古扬州地势,因此在为《扬州水道记》作序时有较高评价:“仪征刘孟瞻经明文淇撰《扬州水道记》,综《吴越春秋》《汉书•地理志》诸书证明,扬州邗沟山阳渎地势,南高北下,谅哉斯言!非可以今日运河之水谬固于胸者也……辨证永和、宝历等年运道通塞,及瓜洲、瓜步水陆变迁,博览而又有识,故皆精核矣”。
  阮元在肯定该文的同时,也对刘文淇的论文提出修改完善要求:凡地理书,须以图补之。嘱咐他给文章补上地形图。
  道光二十年,刘文淇又撰写了《项羽都江都考》,已退休在家的阮元在为之作跋时夸赞道:刘孟瞻经明文淇作《项羽都江都考》,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三格》,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江都……幸赖明眼人于旁行斜上蝇头细书之月表识别而出,而又得此霉烂蠹蚀五百余年之故纸为之确证,所以古本之可贵如此。
  这一年,刘文淇为撰写仪征县志的事,多次向阮元讨教,并专门上书一封给阮元。关于编纂《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在本书第六章作专门介绍,这本古代仪征最好的县志,监修为知县王检心,鉴定为太傅阮元,总纂是刘文淇和张安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