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仪征生活网

探访仪征古迹之都天庙

      自从1月24日与妻子同游带子沟和宋梅花院(准提庵)以后,两人感觉都很好,琢磨着再来一次,上次的游程没有走完,今天(2月7日)继续啦!去都天庙、扬子县护城河、白沙翠竹江村,这里是仪征古都天庙游记。
  仪征县志刊载了隆庆六年邑人李文写的一篇记,记中说道,按照《周礼》的要求,遇有天灾人病,官府要组织救治,神灵要保佑驱灾,我们真州有“都天司疫神祠”,就在新城东面。我考证《晋史》,新城是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选择这里筑城,是因为新城依山临江,地势险要。当然,经历了六朝、唐宋,有七百年了,没听说有这个庙的,到元朝至大年间,真州大疫,有位楚人“孚惠”,用神符秘制饮料,治好了许多人,百姓感恩,在新城建了道宫祭祀他,他的徒弟号称五老峰人,名叫雷希复,继续扩建,成为“通真万寿观”。后来雷希复去扬州传道,通真万寿观就逐步废弃了。到了洪武初年,雷希复的徒弟要发扬光大孚惠之教,又到新城原址北创建新祠,就是“都天司疫神祠”。话说都天神灵,有求必应,当地百姓非常依崇,但是时至今日(嘉靖),木蛀材朽,邑人黄相,召集众人,捐资再修,这篇文章就是做个记的。
  从这个记及以后各部县志可知,都天庙在新城镇东二里,始建于元至大年间,明洪武初年再建,宣德间再葺,嘉靖间重新,隆庆间黄相建石坊于临河,康熙四十八年歙县盐商郑肇新(占籍仪征)改拓庙基,将原庙扩建了百分之三十,增加了庙门前面的道路,与石坊配套。雍正三年,刘正实等建庙前石坊。乾隆四十年,众姓重修加了神楼、斗坛,乾隆五十三年,里人重修了殿宇和石岸,乾隆五十九年,监掣同知邓谐捐资继葺,道光二十年,盐务工人集资重修。
  看着这长长的捐资修庙名单,想像一下当年百姓祭祀的盛况,不知道现在的都天庙,会不会也像我们上次寻访的宋返魂梅花院似的,只剩下遗址了呢?
  车停在万事通路尽头,下车步行进庄子,在庄口问一位挖藕的老乡,他说,都天庙啊?有呢,顺着这条瓜子路(用瓜子片儿碎石铺就的路)一直走就到了,还有人烧香呢。
  听说还有人烧香,我就嘀咕,这是不可能的事,庙肯定不在了,烧香的一定不是真迹。那地方应该是啥都没有了。
  走到一条很小的河边,散落着几块一米长左右的条石,我老婆兴奋地跟我说,这个肯定是的。随即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处高高的台基,问墙根下一位晒太阳的老者,他说,这里就是都天庙,一直到前面小桥那里都是,从前可大啦,有九十九间半呢!
  
    我走进台基仔细看(我近视眼),不禁暗暗吃惊,一米长的条石在台基下整齐砌成,严丝合缝,目测六层,东南角转角处八层。围着台基顺时针绕行,正南方向已经是民房,看不见原建筑,高高的台基是这些民居的“靠山”,西墙有些地方已经没有条石,是用旧砖和旧石砌就的。在西北角确实有一个小小都天庙,显系村民自建的简易小庙,借原庙神气重新供奉。

  正北的围墙边堆了一些旧家具如供案之类,基本朽了,有两个石狮子,看似旧物,基座很高,我一米八的个子与之合影显得很矮小。有个已经上锁的门,门边依稀可见“仪征市新城镇东升小学”字样,可见这里曾作为小学使用的。


  门虽然上锁,但旁边的围墙有七八米已经倒塌,用些碎砖石烂木板遮挡,我跨墙入内,但见学校已经废弃,南面地势很高,有一排教室,台阶有四个圆鼓石,显系老庙旧柱基础。北面也有一排教室,门口有一滩含水烂泥,散发着臭气,后听老乡说里面有****养猪。

  我原以为都天庙已经没影了,但到了现场看到了一段相对完整的台基,非常震撼,四周有围墙,部分围墙还有条石砌就,看上去是原来的样子。还看到了一对石狮子,欣慰。


  北院墙上一东一西贴了两幅宣传画,主题是远离邪教,不知道是不是针对来都天庙祭拜的老乡的,我哭笑不得。当今农村威胁基层组织建设、与我党争夺基层群众的,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村一级组织机械,干部只知完成上级任务,不知如何收心;二是非正式基督教渗透,不少群众被吸引到他们那里去了。都天祭祀其实是传统道教,百姓如果真心信道敬重神灵,到也会约束言行,不至于逾矩到哪里去。这个扯远了,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