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仪征生活网

纪念阮元话陈集

图为陈集中学内的阮元铜像,这是全国第一座阮元铜像。


    提到阮元,本地人大概很少不知道的,至于他与陈集的关系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有的人也许晓得阮元的母亲林氏是陈集人,但他母亲的家世以及阮元幼年和出仕后在陈集的一些活动事迹却知之甚少了。今年是阮元诞辰250周年,我们通过查阅《揅经室集》、《雷塘庵主弟子记》、《北湖续志补遗》和《扬州西山小记》等阮元自己及他人著作,拜访阮元后裔和知情者,将阮元母亲的家世以及阮元与陈集有关的一些事迹梳理出来,略作介绍于后,作为向阮元诞辰250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
    陈集原属江都县,清雍正九年(1731)分江都置甘泉县,陈集属甘泉县,解放后属仪征县。
    陈集历史悠久,丁桥村境内的神墩商周古文化遗址,初期出土有细石器斧、锛、环等器物。1995年由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发掘出成片的居住草木泥墙房屋和红烧土块等遗迹,上层达到战国文化、下层是商文化,其中出土的麋鹿角骨戈文物为全国考古首次发现,铜器作坊遗迹出土了铜箭簇,还有成组的陶器生活用品,是苏、皖、鲁、豫地区夏、商、周文化的一处重要的科研基地,也是江苏现存保护完好的商周文化遗址。
    陈集是一个历史古镇。原名大唐村,宋、元时改名为孟家岗,明初,因官封监察御史、云南巡按的陈琰曾居于此,遂改名陈御史集,又称陈家集。
    因陈集地理位置适中,地当扬州通六合、天长官道,往来车马不断,甘泉县移上官巡检司于此,管辖扬州西山的十三集,江(都)甘(泉)食盐总店又设于此,负责经销扬州西北乡十三集的食盐,陈集逐渐发展成为西山十三集之首。陈集镇是扬州西部的重镇,历史因其商贸繁荣而素有“西山小扬州”之称。清朝林溥《扬州西山小记》有诗形容:“西山自古擅风流,乔木森森棨戟修。甲第极多商贾盛,由来人说小扬州” 。
    陈集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陈集是我军湖西办事处所在地,同时,也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征县第一届县委就诞生在此;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甘泉县委和甘泉县地方抗日武装甘泉支队也诞生在陈集,1946年9月撤销。1948年恢复陈集区,下辖界墩、沙集、丁桥、青莲、铁牌、盘古、刘集、司徒、高集等9个乡,隶属东南县。1949年2月东南县撤销,陈集区划属仪征县。1956年3月撤销陈集区,将所辖乡镇划归大仪、月塘、凌桥区管辖。1957年3月建立陈集乡,1999年12月,撤销陈集乡设立陈集镇。


    陈集的林家算得上诗书之家。原籍福建莆田,明朝天启年间因避倭寇之乱,迁至安徽凤阳桐城镇,后又变迁至陈家集。
    阮元母亲的祖父林文琏,字圣舆,号德斋。一生不求仕进,饱读诗书,特别精于史学,曾编《史畸》20卷,《德斋文稿》二卷,《德斋诗稿》四卷。尤爱唐诗,编选过王维、高适、孟浩然和岑参四家诗选。林文琏生有四子,阮元母亲的父亲即阮元外祖父林廷和是第一个儿子,举人出身,曾任福建大田县知县。
林廷和生有五子一女,长子即阮元的大舅父林开,字玉珂,号霏崖,援例为国学生。善吟咏、工书法,著有《霏崖诗草》四卷。三子即阮元三舅父林阆,字苑西,号兰汀,廪贡生,也工诗善画,精于行楷,著有《兰汀诗存》三卷。阮元评价:“与兄霏崖公并以诗翰名于时”。四子林闰,字岁成,号桐江,廪生,作有《江诗革》一卷。
    阮元的堂舅父林书门,曾任曲阜衍圣公府六品官,所著《邦江三百吟》至今犹存。
    林闰的长子林述曾是阮元的表弟,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邀请他到杭州协助办事。在阮元指挥剿灭安南海盗的海战中居功甚伟。阮元亲临海防前线,他在杭州负责将士的后勤保障,将筹办的粮饷和作战物资源源不运往前线,使阮元无后顾之忧,将士的士气受到鼓舞,保证了作战胜利。林述曾出任浙江武康知县,在任六年,后来认为做官会束缚自我,坚决辞官还乡。临行作诗留别,诗中有句云:“归家高卧梦魂安,只仗清风两袖还。”其清白志趣可见一斑。可惜他天不假年,五十五岁就去世了。阮元八十多岁回顾四十多年前林述曾的往事,仍不禁老泪纵横。
    林述曾的长子林溥,道光十七年举人,卅十年进士,曾在山东做知县,工诗文。《扬州西山小记》就是他编撰的。这本书以竹枝词形式,记载了以陈集为中心的扬州西山地区的形胜古迹,人物轶事、风俗人情等,计有诗135首,每首诗后都有简要的文字解释。这是了解道光、咸丰年间陈集情况的一部简略地地方志书。在阮元编的《北湖续志》和《北湖续志补遗》内载有他的诗词多首。
    这样的诗书之家,对阮元的成长很有影响,因为阮元是在外祖父家接受启蒙教育的。
    阮元的母亲林氏二十三岁适阮元父亲阮承信,二十九岁始生阮元。阮元出生后家庭十分贫困,两岁时家人便将祖屋出赁给他人,自己家另租陋室栖身。阮元四岁时因大雨至房屋墙壁倒塌,书物湿焖殆尽,不得不重新租屋。到阮元十三岁时,已搬迁四次了。在这样的窘境下,幼年的阮元不得不经常随母亲住到陈集的外婆家,在书塾读书。阮元五岁时,母亲便教他识字。母亲不满足于塾书所教的四书五经,还嘱其诵读外曾祖父编选的唐诗,并传授作诗的四声属对之法,所以阮元八九岁时就会作诗了。
    林家是个大家族,全家数十口人,舅舅们都在外面做事。阮元作为穷亲戚随母亲寄食于外家,难免受到有些人的嘲讽和歧视。然而幸运的是阮元却得到外祖父侧室高氏的呵护。高氏主持家务,对阮元关怀备至,经常督促其刻苦学习,所以阮元能在“书声与访声相互和”的氛围里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也正因为此,阮元对陈集外婆家常怀感恩之心,发达以后,也总想为外婆家做些事情。不仅在陈集建天后宫,还建了旧德祠。
    据林溥在《扬州西山小记》中记载:“天后宫在集南街,其东侧数武即天后楼,阮文达公抚浙时征安南海盗,神庇获捷,感而建此”。这座天后宫,是阮元在清嘉庆十二年四月,用陈集林氏“旧宅一区划中宅而改建成的。160多年后的1967年,还在当时陈集公社的大院内。大院东侧陈集农行的空地上,还有阮元题写的“天后宫”石额一方,长近一米,宽约四十公分,隶书刻石,可惜天后宫今已不存,不知石额尚存于人间否?
    阮元为什么在陈集建天后宫呢?除上述阮元对外家感恩之心外,还有另一层原因。天后,民间称妈祖,是保护航海之神。道教传说,妈祖是福建湄洲人,姓林名默,又称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死时二十八岁,“死而有神”。据说陈集林氏原籍福建是妈祖后裔,所以阮元将天后宫建在陈集。天后宫中除奉祀妈祖外,也奉祀阮元母亲林太夫人。天后宫内原有对联一副:“灵感著闽天,宋代从姑传子姓;神威宣浙江,中年盪寇复安南”。上联说陈集林家是以妈祖(姑姑)传的姓氏,下联是指阮元在浙江巡抚任上于嘉庆五年六月乘台风一举剿灭安南海盗的历史事实。
    旧德祠原地在天后宫后面,是阮元于道光十六年所建。祠中奉祀十四位木主。他们分别是唐朝西台侍郎上官仪,通事舍人王慎辞,宋朝瑞明殿学士泰、右员外郎陈瑄,明朝御史陕西布政使陈琰,清朝国学馆大学士王永吉,抚督杨捷,汉阳知府王明德,明经孝子余士瑄,明经王心湛以及林家的林文琏、林延和、林延岳等,都是扬州府县本地人。阮元建祠奉祀由唐至清的扬州籍官宦、名人,主要是为了宣扬他们的事迹和道德文章,使家乡后来人得到传统道德教育,相当于现今建烈士纪念馆和修复名人故居一样。

相关文章